宏福孵化器成为我国首个国家级社区型孵化器
12月10日,国家科技部公布2014年度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名单,宏福孵化器作为全国首个社区型孵化器通过认定,宏福社区在引领“大众创业”、“草根创业”方面已迈出了第一步。
背景:
宏福集团董事长黄福水将2012年7月启动的科技型孵化器项目作为宏福集团的第三次创业。第一次是2006年旅游品牌温都水城的创建,标志着宏福集团从传统建工产业转向旅游文化产业,第二次是建设水城金手杖国际养老公寓,开始进军老龄服务产业,此次培植科技型孵化器是宏福集团的第三次重大转型。
2012年底,昌平区全面实行“腾笼换鸟”与“产业升级”,要求以北清路沿线作为创业核心区域,全面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为解决回龙观、天通苑一直以来“空城”、“睡城”问题,宏福社区作为首个社区创业试点开始发挥作用,孵化器在此时应运而生。
新兴城区,要想富有生命力,就应实现就业与居住的自我平衡。以产业和功能带动人口的疏散,提供足量、多元的就业机会和配套服务,促进人口就近就地就业,才能避免“钟摆式”“潮汐式”人口迁移、流动造成的交通压力,实现区域内的良性循环。社区型孵化器较传统孵化器的优势正是让创业融入居住和生活元素,让社区参与创新创业,为创业者同时实现经济便利与生活便利。宏福孵化器的社区性表现为以下方面:
首先,从地理位置来讲,宏福孵化器位于宏福社区内部,南依天通苑、回龙观两大社区,与未来科技城、中关村生命园毗邻,位于中关村科技商务中心(TBD)中心位置,不孤立于居民区、生活区,属于“内嵌型”社区孵化器。
而这种社区特性更深层的表现为:不同于传统孵化器对一栋楼、一个园区的经营,宏福孵化器升级为对整个社区的经营。按照未来“都市产业社区”的设计理念,将产业园与社区内居住、教育、休闲、会展、酒店等进行整体化布局。区域内人员就地创业、就业、项目资金众筹,达到区域内社会资源、人力资源以及资金的最优组合。充分体现科技与人文相交织,产业与都市相融合,宜业与宜居两相宜的特点。这种将创业与生活相结合的创新是宏福孵化器创业服务模式的最新实践,为社区内 “大众创业”、“草根创业”氛围的形成起到了关键的促进作用。
萌发:
经过2年的努力,“创业+生活”新孵化模式已经取得成效,主要体现在:
1、办公场地升级改造
2014年1月,宏福集团关停美飒格制衣公司,将其一栋4144㎡独栋办公楼整租给北影大学园宏福分园。2014年3月起,投资210万将其改造为“创意空间”,现已有入驻企业40多家;2014年8月起,宏福集团对“宏福大厦”进行重装改造,目前已改造面5000㎡,入驻企业20多家。计划于2015年6月将大厦整体改造成为写字楼,并拿出2000平米用于初创项目的集中办公区。
2、社区内创业者聚集效果明显。
已吸纳研发、办公型初创企业67家。在67家企业中,宏福苑及周边10公里内社区人员创办企业51家,占76%;社区内北影、北邮分校师生创业项目17个,师生创业占 23%。
3、居民参与“持股孵化”情绪高涨。
在宏福孵化器和开发商引领下,社区内约40户居民先期众筹3000万元,设立了孵化器基金,委托宏福孵化器管理。目前,已开展“持股孵化”项目8个,投资额1700万元。每月开展沙龙活动1~2次,社区内居民参与创业的氛围已经形成。
4、青年公寓解决生活之忧。
社区拿出300套“青年公寓”定向为创业者骨干提供居住,这种“创业+生活”一体化方式,深受创业者欢迎,配套的“青年公寓”,已成为吸引高端人才重要手段,为了扩大影响力,社区正计划再安排300套公寓,作为创业者之家。
成长:
2014年初,宏福社区内居住的3名毕业生组建创业团队,利用大数据搜索算法,展开细分领域的猎头服务,项目在短短入孵三个月内,便获得了首轮500万的投资。
石俊民博士已是第二次创业了,为了避免拥堵的交通,他将公司选择在了宏福园区内。今年年初,企业研发遇到了资金瓶颈,通过孵化器在社区内举办项目对接沙龙活动,成功获得了3名社区人员400万的资金支持,顺利度过困境。
社区创业和众筹投资已成为整个宏福社区的时尚和潮流。目前,宏福孵化器已有入孵企业120家,均为研发、办公型企业,信息技术与文化创意占70%,办公场所穿插在社区中,社区内办公、居住、教育、休闲、医疗相互配套,入住企业员工80%以上都在社区居住和生活。
绽放:
未来5年宏福孵化器将继续贯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计划从一个社区拓展到宏福、西三旗、望京三个社区,孵化面积将继续扩大,孵化企业将增至500家左右,培育更多行业“小、精、尖”企业、上市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