嚎啕大哭数小时的小宝宝、会咬人和打人的幼儿、吃饭习惯不好的小孩、叫人受不了的幼儿园小孩、会肚子痛的小学生……这些都是父母眼中的“问题孩子”。所有父母都一致认为:“我们想象中的小孩不是这样!”
你可曾思考过,自己对孩子的发展到底有什么想法?父母的愿望与孩子实际学到的规矩,有时候天差地远。任何年龄的孩子,从小宝宝到学龄儿童都有这种情形。
每个年龄都有合理的规矩
◆一岁前的婴儿
状况一 当孩子认为“我要什么就有什么”
*“当我哭闹时,要有人陪。”
*“只有被抱着到处走,我才会入睡。”
*“想要吃东西时,不管白天和夜里随时都有得吃。”
*“当我拒绝用汤匙时,每次都可以喝到母奶。”
*“当我在娃娃车里哭闹时,最迟五分钟要把我抱起来。”
你的孩子学到的是这一类的关连性吗?如果是的话,那么他学到的规矩就是:“我要什么就有什么,爸爸妈妈没有自己的需求。”
状况二 当孩子认为“我的需求完全不重要”
*“不管我饿不饿,都得把整瓶牛奶喝完。”
*“虽然我只能睡十小时,但每晚必须躺在床上十二小时。”
*“每次吃完饭就立刻被放在一旁,没人理我。”
你的孩子在这里学到的,和上面列举的规矩完全相反:“爸爸妈妈要什么就做什么,我自己的需求不会受到重视。”
怎么做最有效适用于婴儿的规矩
这两种规矩都有明显的缺点,但是我们还有第三种:
*“妈妈决定何时给我吃,以及吃什么,我可以决定要不要吃,以及吃多少。”
*“当我吃饱、开心满足时,妈妈特别爱跟我玩,而且玩得很尽兴。”
*“当我哭闹时,会得到我需要的一切。但如果我继续哭闹,爸妈就少注意我。”
*“爸妈一天当中会好好陪我玩好几回。但是他们自己有重要的事要做时,我得自己玩一下,即使我不喜欢。”
*“家里几乎所有东西我都可以去探索,但有几样东西绝对不准碰。”
你的孩子学到的是这类的关连性吗?如果是,那么他同时也学到:“从爸妈那儿我可以得到我所需要的一切,但不是要什么就有什么。爸妈会注意我的需求,不过有时候他们就是比较清楚怎么做对我比较好。”
◆两岁和三岁的幼儿
状况一 当孩子认为“我来做决定!”
*“从别的小孩手里抢来的东西,我可以留下来。”
*“如果我不吃这样食物的话,妈妈会煮别的东西给我吃。”
*“如果我坐在地上哭闹的话,就能立刻实现我的愿望。”
*“我记得什么时候该上厕所。如果我拒绝去,妈妈会帮我清理干净并为我包上新的尿布。”
这些规矩都是出自同样的条件:“我要什么就有什么,别人怎么样不重要。”
状况二 当孩子认为“爸爸妈妈严格的全权决定一切”
*“如果我抢走别的小孩的东西,会被打屁股。”
*“必须坐在马桶上,直到上完厕所为止。”
*“如果不吃午餐,会被强迫喂食。”
*“如果生气坐在地上耍赖,会挨骂挨打。”
这里和前面提到的规矩相反,只有父母有权决定一切,他们不体谅孩子的感受。若孩子须轮流面对这两种规矩,会搞糊涂。
怎么做最有效适用于幼儿的规矩
家长可以选择第三种做法来取代前面提到的规矩,如此孩子会学习到自我负责的态度:
*“如果我从别的孩子手中抢走东西,妈妈会从我这儿把东西拿走并且还给他。”
*“如果我不吃午餐,就得等到下一餐。”
*“如果我坐在地上哭闹,妈妈立刻走出房间。”
*“我现在不再包尿布了,即使我常常『大』在裤子上。”
如果你带孩子去上学,学校或许也有这类规矩:
*“玩游戏时,我可以选择要不要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共进早餐时,大家都坐在桌边。吃完可以站起来,但是不准手里拿着食物乱跑。”
◆四到六岁的幼儿园学童
状况一当孩子认为“我说了算”
*“如果早上我不肯穿衣服,妈妈会帮我穿。”
*“如果早上我拖拖拉拉或胡闹,就不必去幼儿园。”
*“如果我拒绝收拾,妈妈会做。”
这样孩子学到的是如何实现他的要求,不必顾虑他人。但另一种极端也是有可能的:
状况二 当孩子认为“根本没有我说话的余地”
*“如果我不自己穿衣服或者拖拖拉拉,就会被臭骂一顿或得到严厉的惩罚。”
孩子觉得自己任凭父母摆布。有些父母会在这两种极端之间摆荡,可想见,态度摇摆不定,无法为孩子带来好的影响。
怎么做最有效 适用于幼儿园年龄的规矩
有第三种方式,可以取代前面不太有帮助的“规矩”:
*“即使我衣服还没穿好,妈妈还是准时送我去幼儿园。”
*“如果我哭闹得令妈妈很烦,她就走出去。”
*“我的玩具必须自己整理。”
孩子在幼儿园里,还会学到更多类似的规矩:
*“所有孩子都乖乖上厕所(大号)。”
*“吃完早餐,把自己的盘子收好、洗干净。”
*“所有孩子一起整理,整理好以后才去外面玩。”
只有孩子在家里和在幼儿园都确实遵守,才能学好这些规矩。